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拼音yī míng jīng rén

基本解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典故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一鸣惊人)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斗鸡走狗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
不折不扣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
普天同庆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百猥颁厚赉。”
刀光剑影 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识字知书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扶摇直上 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百步穿杨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三三两两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四 娇女诗》:“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善游者溺 《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道山学海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