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
词语解释
安和[ ān hé ]
⒈ 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⒉ 安详平和。
⒊ 平安,安好。
⒋ 犹晴和,温和。
引证解释
⒈ 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引《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
《韩诗外传》卷五:“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
《北齐书·魏收传》:“自 魏、梁 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寧静,此率土安和。’”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时法则。”
《元典章·礼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门》:“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门。”
⒉ 安详平和。
引《汉书·杜延年传》:“延年 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
《南史·王僧辩传》:“母姓 魏氏,性甚安和,善於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介甫 词完气健,饶有远势;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⒊ 平安,安好。
引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之十:“今日 钱主簿 来领书,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⒋ 犹晴和,温和。
引《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气安和,芝草常生。”
国语辞典
安和[ ān hé ]
⒈ 安定平和。
引《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唐·孔颖达·正义:「司徒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众民。」
唐·元结〈夏侯岳州表〉:「公能请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悦,为当时法则。」
反纷扰
⒉ 安好、平安。
引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 "安和"的意思解释、安和是什么意思由文国词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最近反义词查询:
运动的反义词(yùn dòng)
平息的反义词(píng xī)
切断的反义词(qiē duàn)
倾听的反义词(qīng tīng)
下降的反义词(xià jiàng)
亲近的反义词(qīn jìn)
通常的反义词(tōng cháng)
意外的反义词(yì wài)
胡说的反义词(hú shuō)
硬化的反义词(yìng huà)
实际的反义词(shí jì)
立刻的反义词(lì kè)
上涨的反义词(shàng zhǎng)
立即的反义词(lì jí)
合宜的反义词(hé yí)
暗地的反义词(àn dì)
非常的反义词(fēi cháng)
信用的反义词(xìn yòng)
驳回的反义词(bó huí)
难过的反义词(nán guò)
经验的反义词(jīng yàn)
精力的反义词(jīng lì)
定时的反义词(dìng shí)
波动的反义词(bō dòng)
短暂的反义词(duǎn zàn)
更多词语反义词查询